发布日期:2022-08-17 01:16 点击次数:149
时钰字世贤;清初嘉定人,好吟咏,擅竹刻,为清前期嘉定竹刻名家。其子孙均承传其技法,成为竹刻世家;其中时其吉、时其泰、时汝鉴和时大经也均为一时之名家。但阅遍各种竹雕书籍,看完上博、故宫、宁波和嘉定博物馆的馆藏竹刻也没有发现一件时钰的作品;所以尽管名头很大,真正时钰的作品可谓为稀罕之物。机缘巧合,我很幸运有一件时钰的作品,而且无疑是一件精品之作。款很简洁,就只有“时钰制”三个繁体字,但东西雕的很繁复。不久以前北京传是的秋拍上拍过一件竹雕“运粮图”,成交价格极低廉,只有区区九千元。为此我很纳闷,不知道里面有什么猫腻。东西虽然没能上手看,但从图录观察:雕的内容和我手头的这件时钰作品基本一致,而且雕的不差,至多没有名款罢了;但是个老物件,这样的价格也太离谱了。不过离谱的事情也太多,实在看不明白是怎么回事:一眼假的东西可以拍出几十上百万来,而比较好的的老仿居然只卖了九千。如果这个交易是真实的,那么那个买到此件竹雕的朋友应该是捡漏了。因为“运粮图”竹雕的构图还是很复杂,属于深浮雕一类,人物多而且还有好多头驴,所以要仿制很难。而且既使是新仿的,卖这样的价,造假者肯定也要亏,还不够功夫钱呢。当然拍品《运粮图》竹雕的材质处理有问题, 梅婷电视剧竹雕颜色发黑;尽管我知道这是古人为了防裂防蛀的一种竹雕处理方法,但今人估计是不太会欣赏此种卖相的竹雕的,这或许也是造成它低价的原因之一。
尽管仿品拍成了超低价格部分地影响了我的情绪;但这应该一点也不会影响我这件时钰作品本身的艺术含量的。我这件时钰作品是用硕大的香妃竹雕制而成的;香妃竹是极贵重的一种竹材,通常口径都只有两三公分,能做扇骨或刻一个小香筒就算不错了。而我这件竹雕的口径为十二公分多,这样口径的香妃竹是极罕见的,因此首先从材质上就说明了这件艺术品的贵重。如何看出它是用香妃竹雕的?香妃竹的特点就是表面有色泽深沉的斑点,而且经年岁的磨砺后会形成偏琥珀色的包浆;而这恰恰是我这件竹雕藏品的特点。这件竹雕高十五公分多,下承三矮足;除细细呈黑色的小裂纹外基本没有开裂。整个立面由一主一次两个画面以及山石刻款构成,主画面是收购粮食的粮栈所在,次画面是三位交付完粮食的送粮人,款刻在用于营造层次的山石之上。粮栈由两间开放式坡顶茅屋构成,一间为记帐管理人员之所在,配件服务中心一间为驴食草之场所;粮栈建在栈道的边上。栈道上有卸粮的农人,正在用独轮车将粮食运去储存,还有两人在交谈议论。两匹驴子在亲昵,一驴做骑跨状;另有一人在为亲昵中的驴子梳理。栈房内一人在记帐,一人拿着杯子坐着;另一栈房内有一匹正在食草的驴。粮栈的两侧均有匆匆赶来的送粮人,分别牵驴前行,但姿态各异:一做期盼赶路状,一做默默前行状。小画面处理的尤为精到:三位交付完粮食的骑驴人做驴上交谈状,神态维妙维肖;身体的姿态就好像他们之间正在谈论此次交粮的心得。一人举鞭兴致勃勃地扭身与后面的那位高谈阔论呢,第三位在旁听的津津有味。山石是用斧劈皴的方法雕琢的,作为区分画面的过门,也为题款留出了空间。之于树木、花草、曝布和云头也是无不精致周到。无疑这是时钰的作品,而且是他精心而为之大作品。经过数百年的使用和日月精华的洗礼,此竹雕内外表里皆已经形成一目了然的包浆,这种包浆非常开门,不仅平添此件藏品的沧桑感,而且使它显得更为珍贵。这是幅山水画,也是幅人物画;它是反映那个年代真实生活的画卷。这样的艺术构思用以刀代笔的手法在方寸之间的竹雕上展示,这样的功力是当代人所根本无法企及的;特别是那种细腻,是用电动工具所不能的,也是没有相当的书法功力所做不到的。
当然比较起来这件藏品的最大优势是在构图的复杂和材质的珍贵上;从人物开脸的造像水平看,它似乎比沈全林和庄绶伦的水平还略逊一筹。这或者是我的审美能力不足的原因造成的,因为我总是没有能力欣赏吴昌硕的那种金石味道;我更喜欢看规矩的造型,更喜欢神仙味道的开脸。我还有一件时其吉的作品,时家后人似乎和他们的开山鼻祖是一个风格,在人物开脸上总还不属于我最欣赏的那种。我相信这应该不是技术上的问题,而仅仅是风格使然罢了,否则没有理由几代人都类似的。而且像时钰这样名头的大家,不应该存在能力方面的问题的,相信这更多是风格的原因所致。尽管现在很难判断当时盛名远播的原因是什么,但相信当时时钰作品还是比较多的;所以才能造就世家,所以才会成为一代名家。可现在剩下的除了名头以外就真的没有什么了,可以说除了我这件东西以外,我没有再看到过他的一件作品,更遑论传承有续的精品了。这也让我感觉责任的重大,我希望能尽快找到一个平台,能展示自己的这些藏品,让世人欣赏,也可以此告慰这些古代的艺术大家。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