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布日期:2022-08-16 19:17 点击次数:174
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,理清思路(文章结构框架),理解主要内容,体味 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 和作用。
2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, 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,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,共同探讨疑难问题。
3在阅读中了解叙述、描写、说明、议 论、抒情等表达方式。
4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,了解 诗歌、散文、小说、戏剧等文学样式。
5欣赏文学作品,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, 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,从中获得对自 然、社会、人生的有益启示。对作品 的思想感情倾向,能联系文化背景作 出自己的评价;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 和形象,能说出自己的体验;品味作 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。
一、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 的作用,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,最后一 段某句的作用。
第一段:
1结构上来说,是落笔点题,点明 文章的中心,总领全文;
2内容上来说,是 开门见山,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,为...描写 埋下伏笔。
中间某段:
1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、过渡 的作用;
2内容上,呼应前文,启示下文;
最后一段:
1结构上:总结全文,篇末点题;
2内容上:深化文章主旨,点明文章主旨, 让人回味无穷,并与题目相照应。
二、常用修辞手法及答题套路如下:1、比喻:把A比作B,形象地写出了(事物) 的......特点(情态),表达了(人物)的......情 感。
2、拟人:生动形象地表现了(事物)......情状, 表现了(人物)对(事物)的......感情。
3、排比:使句式更加整齐,气势更强烈,强调 (了事物)的......(特点),突出了(人 物)......情感。
4、夸张:夸大(或缩小)了事物的大小(或长 度、速度、性能等),突出了(事物)的......特 点,1800df注册登录入口表达了(人物)的......情感。
5、反问:这个反问句的意思是......,以强烈的 语气表达了(人物)......的态度(观点、情感)
6、设问:1开头出现,其作用通常为“设置悬念,吸引读者”。文中或结尾出现,其作用通常 为“引起了读者对......问题的关注”(或引人深 思),给人以启迪,突出了文章的主旨;
7、引用:1引用古诗文诗句,其作用通常为 “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,使文章语言更优美”(或引用诗句是为了说明......);2引用故事、 神话传说,其作用通常为“增强文章的趣味性,吸引读者”。
8、对偶:使文章节奏分明,增强文章的节奏感 和韵律美。
三、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(中心事件 谁+为了(因为)什么+做了什么+结果怎样;
四、本文的标题有何作用?
1全文的线索,推动情节的发展;2总结文章内容,点名主旨(突出)主题;3形式新颖,吸引读者;4反映人物情感的变化。(答题时根据需要,不必四个方面全写)
五、分析文章标题的深层含义
1找出标题中的关键词语,产品展示先回答它字面上 的意思,即其本意。
2联系文章的主旨,说 出这个词语的寓意,便可得出其深层含义。
六、概括文章主旨。
可用关键词来进行回答:“通过...... 故事, 歌颂(赞美)了......表达了作者......的思想 感情,揭示了......的深刻道理。”
也可以从文中去找,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 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,文 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 的主题。
七、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? 有什么作用?
五种表达方式:叙述、描写、说明、议论、 抒情。
描写中又分为人物描写、环境描写、场面描 写,而人物描写还可细分为语言描写、动作 描写、心理描写、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,描 写的作用是使文章生动、形象、感人。
抒情的运用,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,突出文章的中心 如果文中有 些神话故事、民间
八、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 吗?为什么?
1动词:不行。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 了......
2形容词:不行。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 了......
3副词(如都,大都,非常,只有......):不行。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......的情况(表程度,表限制,表时间,表范围等),换了后就变 成......,与事实不符。
九、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?为 什么?
不能。因为: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(由浅入深、 由表入里、由现象到本质)规律不一致;2该 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;3这些词是递 进关系,环环相扣,不能互换。
十(1)理解下列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(2)请体会下列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
(1)词语活用:......的原意是......,这里 指......,写出了(人/物)的......特点,表现 了人物的......心情; (2)体会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要结合不同词 性在句中的作用分析。如:动词生动表现了 (人/物)的特点,(或传神刻画了......事 物......的情状),表现了人物......的心情; (若词语在该句中有运用到何种表现手法或修 辞手法,应现在分析意义前点明。)
十一、表现手法
表现手法:象征、对比、烘托、设置悬念 (伏笔)、前后呼应(照应)、欲扬先抑、 托物言志、借物抒情、联想、想象、衬托(正 衬、反衬)
对比:A和B形成鲜明的对比,突出了......的 特点,也突出了文章的中心;
象征:使所要表达的意思更为含蓄、深刻; 伏笔:对将要出现的事件作暗示,为情节发展作铺垫;
照应:使文章结构严谨细密,令主题更加鲜 明。
十二、记叙顺序
常见的记叙顺序有三种:顺叙、倒叙、插叙;
1顺叙(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)作用:叙事有 头有尾,条理清晰,读起来脉络清楚、印象 深刻;
2倒叙(先写结果,再交代前面发生的事) 作用:造成悬念,吸引读者,避免叙述的平 板单调,增强文章的生动性;
3插叙(叙事时中断线索,插入相关的另一 件事)作用:对情节起补充、衬托作用,丰 富形象,突出中心。
十三、记叙线索
线索:1核心人物;2核心事物;3时间; 4地点;5作者的情感;
作用:是贯穿全文的脉络,把文中的题 目和事件有机地联系在一起,使文章条 理清楚,层次清晰、主旨鲜明;
线索在语言上往往是有标志的。有的题目本 身就是线索,有的是采用某个词语从头到尾 反复出现的方法来显示,有的是通过议论、 抒情等方式来显示。
段意的归纳
1.记叙文:回答清楚(什么时间、什么地点)什么人做什么事。格式:(时间+地点)+人+事。
2.说明文: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,它的特点是什么。
格式:说明(介绍)+说明对象+说明内容(特点)
3.议论文: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,作者 的观点怎样,
格式: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(论证了)+论点
描写景物的角度:视觉、听觉、 味觉、触觉
描写景物的方法:动静结合(以动写静)、由 远到近(或由近到远) 、虚实相生......
描写(或抒情)方式:正面(又叫直接)、反面 (又叫间接)
文章来源基础知识网: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